良知即是《易》道,那么良知就与天地之道能够精准对应,就像卦爻体系随顺天地大道的变化而变化,正如意识的变化当合于万千物换。
阐明张岱年先生的道德理想主义,指出其道德理想主义、人生哲学是建立在辩证唯物论哲学体系基础上的,并对传统哲学加以了修正发挥的新的道德理想主义,其精髓即是充生以达理,胜乖以达和。【22】 四、常与变:儒家文化研究 存山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、优劣及其近现代转型,具有长期而深入的思考,他认为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论域广阔,事关儒家文化的未来发展,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和理性反思。
后者提出了权力制约的思想,是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,即立制,同时也反思以黄宗羲为所谓民本的极限而未有民主思想之说。28 李存山先生说在回答对您影响最大的人和事有哪些时说,当然是张岱年先生对我影响最大。4 李存山:《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》,第368页。二程则认为世界本质是道德的,而后论其实在。27 张岱年先生说,近几年来,有几位及门学友,对于我的哲学思想颇感兴趣,写了一些评述的文章。
14 李存山:《汉代与宋明儒学新论》,第364页。该书主张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之学,体现为对天道、人道及知天、知人之知的认识。不仅肯定自己的自由,也尊重他人的自由,相互承认,并相互尊重。
道教修身之学,首倡是改变自身的命运,成就长生不老,而后才是济世为民。一切闻见和知只有在行之中得到良好的运用才有效,与其坐而论道,不如起而行之,这正是虚云老和尚所倡——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,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。这种独具特色的修身之学,不依赖外界,不需要他律,而是建立在主体自身之上。这就是他的一条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:你要这样行动,使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够同时作为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20。
人在自然中地位的确立,与天地并列,系万物之精灵,但不是自然的主宰,更不是无所不能的统治者。其主要戒律有:五戒——第一戒杀,第二戒盗,第三戒淫,第四戒妄语,第五戒酒。
在这一过程中,不可缺少精神文化的建构,即要不断铸造新的中国文化形态,目前,我们所面临的最紧迫、最重大的思想任务之一,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2。老子亦胸怀瑰宝——我有三宝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我国古代的修身之学,最为精妙的是有一套严密而科学的方法,儒家称之为工夫论。犹太圣哲教导——汝所恶者,勿施于汝伴。
正是这种超越性,使得人在宇宙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,不仅能够认识自身,还能够认识世界,设置诸多规定,创建各种文明。其内容极为丰富,方法多样,细则繁杂,为了避免无聊之争,我们统称之为修身之学。这是一门为己的学问,始终以自身为目的。这貌似经验主义的论证,却又具有深层的合理性,即从自律和内在关系来探究个体与天下的同一性。
若博学而无甄别,一味收集,难免鱼龙混杂,珠宝废品一起收,因而就须谨慎思虑,细究之,进行筛选与分辨,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,摄取知识和真理,方能正确指导实践。因此,对于修身之学而言,它是自律而自由的,是义务与权利的结合,是灵与肉的统一。
一如康德对自由的理解,已经包含着理性与责任——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而是想不干什么就有能力不干什么。是人的自我觉醒之开端,已经进入自省与反思的历程,意识到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的。
还有风靡世界的灵修——不依赖肉体,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。道教也持类似的看法,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天下没有隐而不宣之事,亦无微而不显之事,天理昭昭,良知熠熠,岂可自欺又欺人乎? 于是,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样的德性就是中道。德性像自然一样,较一切技艺更精确、更优秀,它能够娴熟地命中中间。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,但又具有独特性,即是宇宙中具有超越性的物种,人,只有人——倘使他是人本身[Person]的话——能够自己——作为生物——超越自己,从一个中心、可以说空间时间世界的彼岸出发,把一切,其中也包括他自己本身,变成他的认识的对象。所以王阳明也提倡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,乃有益,修身之学要落实在具体的事情上,钱谷兵甲,搬柴运水、应接俗事、民人社稷等日常事务,无处不是修炼心性的场所。
不论大小乘,都有要遵循最基本的戒律,即五戒与十善,以断恶修善,一心向善,诸恶莫作。在事功上,主张经世致用。
于是,遭受亡国之痛的颜元,便深恶静坐冥想和穷理居敬, 提出文武相济兵学合一全面发展的实学观。耆那教训谕:无论苦乐,吾人当以待己之道应天下造物,勿以己之不欲加害于人。
行之明觉精察处,即是知,知行工夫本不可离。只是这样的规定,不仅有益于避免伪装的横行,还能防止他者对共同之善的破坏。
抵达修身之学的终点时,看山仍是山。《周易》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人与天地的关系,作为万物之精灵,人和自然休戚与共、和谐相处——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,很早就形成了。每个国家具有优良德性,则天下和谐大同。佛法的修学更是如此,此生修行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自身的业障,积累资粮,以获得更高的福报与功德,了脱轮回之苦。
这样的底线原则,各民族皆有相似的祖训。为了实现人生命运的转变,中国古代各家都有一系列的修炼方法,儒学至明清,衍生出实学,反对空谈,倡导经世致用,其主要内容有:在人格修养上,主张实有诸己,即崇实黜虚。
后摄纳儒佛名教纲常与戒律,进而形成较为成熟的戒律思想和制度。此外,夫子还有很多教言,儒家其他宗师亦有不少诫言。
修身之学,不仅具有始基性意义,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。也是实践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。
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从而促使修身之学的繁荣,不仅理论极为丰富,而且实修方法多不胜数。佛教,不但有丰富的戒律,而且还形成与经论鼎立的律藏——专门规定戒律,并作出解释的佛教经典之总汇,此外还有专门学习研究戒律的僧侣——律师,所形成的流派,被称为律宗。
含摄丰富的人生哲学,精神哲学,宗教哲学和实践哲学,可为当今各民族之思想源泉,以对治时代的顽疾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、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,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历史现实的情形下,仍需要以开放的心态,引入他山之石,同时,也要深入系统地挖掘传统文化之精髓。
其方式是反求诸己,不怨天,不由人,反躬自省,在长期的修炼之中不断完善自身,从而塑造出完美的人格。再次,要慎思明辨以正行。
犹如康德对审美的看法,审美是无目的性的,不带任何功利目的,是纯粹的精神愉悦和享受。以诚守身,安于本分,守护大道。